对于90-95年出生的人而言,很多人的手里可能攒了一笔几十万的小钱。
可能是房子或者存款或者理财。而在银行和其他投资渠道的回报率越来越低的当下,很多人都在寻找一个更好的投资渠道。
笔者认为,对于相当一部分人口而言,可以用这笔钱去结个婚,要个孩子。
如此判断,并不是收了国家的钱,为国家的宏观政策摇旗呐喊。而是有自己的依据。
一方面来讲,国民的消费观和世界观在日渐变得成熟。在笔者读大学那会儿,像“爱她就给她买SKII”之类的消费主义思潮是甚嚣尘上,类似的以突破式,放宽风险为基本思想的类似于P2P等比较理想主义的消费潮流和创业潮流是当时的一种风口。而这些年,随着经济下行以及宏观变化,以实用主义、稳健增长等词汇为主流的文化起来以后。对于传统观念中婚姻的获利方:男性来说,这个事儿的收益没有明显下降,可是它的执行成本下降了。
第二方面来讲。对于大城市里面谋生的未婚女性而言,很多女性之所以没有结婚,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,但是自己对于自己的经济收入和职业规划非常有自信,认为自己为自己而活也没有任何问题。
当然,笔者也同样认同,不婚主义或者丁克是正常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但是目前不结婚的主体她不是故意不结婚,而是因为目前不结婚的红利非常大,对于个人的生活,收入等多方面看,眼下不婚优于眼下结婚。
而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,就是在肉眼可见的将来,大中型城市经济发展会速度会超过职场内卷的速度。
换言之,如果你不婚的同时,按照购买力等价计算的工资没有稳步增长趋势,职场上升的空间是日渐变窄。那么继续保持不婚还是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?
虽然很多人可以认为,自己有多少的工作经验,多少职场生存法则,多少关系。但是在私营业主看来,如果年轻的韭菜的报价足够低,这些优势都可以被抵消。
当未来通过职场内卷到一定高度,或者外部社会环境改善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结婚的观念破灭以后,那么还会不会继续坚持不婚主义,以及认为结婚是不理智的行为?
第三现有阶段的婚姻法仍然有较大的完善空间。
幸福很多时候不是看自己有多少,也要看领居有多少?
鉴于欧美对于女性完善而全面的保护,很多人会对比得出结婚不幸福的一个结论。
但是人是社会的基石,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。我相信一个社会的演化趋势,是怎么样对于一个国家和未来有利,而不是完全取决于怎么样符合传统价值观。
中国的养老体制是现收现付,今天的年轻人养今天的老人。如果中国人不愿意自己65岁的时候的千万存款,换不来到时候年轻人生产的一部手机。
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,财富的价值,不是鉴于历史去盲目评估自己为生产这个东西而付出的多少。而是30年以后,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对于未来年轻人的吸引力,以及届时年轻人数量的多寡和生产力的高低。